10月30日,国产美妆龙头珀莱雅交出了前三季度的成绩单。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89%,净利润增长2.65%,增速较上半年的7.21%和13.80%大幅放缓。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降11.63%,净利润下滑23.64%,这是珀莱雅近年来罕见的单季度双位数负增长。
一如既往的重营销风格下,珀莱雅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9.66%的历史新高,相当于每收入100元钱就有近50元花在营销上。相比之下,研发费用仅占收入的约2%,销售费用是研发投入的25倍。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正让珀莱雅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公司试图通过推出价格400元以上的高端系列产品向高端市场转型,却难以改变消费者对其平价出身的认知。
更为深层的危机是消费者习惯的转变。在轻医美+护肤的时代,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医美手段解决皮肤问题,而非购买高价护肤品。
发布三季报同日,珀莱雅宣布在港交所正式递表,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状况的质疑。公司高管变动频繁,财务负责人王莉在计划上市计划公布前三个月辞任,这已是近年来多位离职的高管之一。
珀莱雅的困境折射出国货美妆品牌高端化之路的艰难,没有技术储备和品牌建设支撑的高端化,注定只能是一场昂贵的营销游戏。
增长失速,第三季度断崖式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珀莱雅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98亿元,同比增长1.89%;归母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较上半年的7.21%和13.80%出现明显放缓。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第三季度单季表现:Q3营收17.36亿元,同比下降11.63%;净利润2.27亿元,同比暴跌23.64%。这是珀莱雅近年来罕见的单季度双位数负增长,标志着公司增长动能严重衰退。

从上半年数据来看,主品牌“珀莱雅”营收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这是该品牌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对于贡献公司74.27%营收的核心品牌来说,这一信号极不寻常。
从品类角度看,护肤类作为公司营收主力(占比78.31%)几乎零增长(+0.20%),洗护类则增速高达131.25%,美容彩妆类增长25.79%。这反映了公司在核心护肤领域的竞争力正在减弱,不得不依靠洗护等低毛利品类维持增长。
曾被视作第二增长曲线的彩棠品牌上半年营收7.05亿元,增长21.11%,增速较此前的75.06%、132.04%已大幅下滑,后劲明显不足。
其他品牌中,Off&Relax上半年营收2.79亿元,增幅102.52%;原色波塔营收0.97亿元,增长80.18%。但这些品牌规模较小,合计营收占比不足25%,难以弥补主品牌营收下滑带来的影响。
财务数据还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护肤类产品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37%,美容彩妆类产品单价同比下降8.14%。这反映了公司不得不“以价换量”来维持增长。
珀莱雅的核心渠道客户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交客户数同比减少11.78%,唯品会平台成交客户数减少15.63%。
天价营销困局:明星代言费均摊每瓶乳液,近半售价实为广告买单
珀莱雅的高端化道路正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营销投入漩涡。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26.59亿元,销售费用率飙升至49.59%的历史峰值。这一趋势在三季度并没有得到改善,珀莱雅前三季度销售费用攀升至35.25亿元,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9.66%。

这意味着消费者每购买一瓶300元的珀莱雅乳液,其中有近150元是在为企业的广告营销买单。
巨额营销费用与微薄研发投入形成惊人对比。同期,珀莱雅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仅为0.95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77%,前三季度合计研发费1.41亿,占比营收略有改善,但如此算来,销售费用也是达研发投入的25倍,这种比例在科技驱动的化妆品行业显得极不寻常。从前三季度数据看,研发费用为1.42亿元,占营收比例依然仅为2%左右,远低于华熙生物、贝泰妮、上海家化及上美股份一众国货美妆集团,与国际巨头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重金聘请国际巨星刘亦菲担任全球防晒代言人,推出“超膜”防晒新品。尽管该产品在李佳琦直播间创下5万+售罄的纪录,却未能扭转主品牌整体下滑的趋势,虽三季报未披露主品牌的营收,但从半年报来看,作为公司核心的“珀莱雅”主品牌,上半年营收为39.7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微降0.08%,这是该品牌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该品牌常年占据公司超70%的营收占比。业界估算,刘亦菲级别的代言费用每年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产品售价中。

珀莱雅从2019年开始从爆品战略转向大单品战略,虽然成功推出了“早C晚A”等明星产品系列,但当前消费者似乎不再愿意为其高溢价产品买单。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支付的产品价格中有一半都是广告营销费用时,他们对品牌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难免大打折扣。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商业模式,正在让珀莱雅陷入恶性循环:越是销售增长乏力,就越需要投入更多营销费用来拉动增长;而越是增加营销投入,就越是压缩研发空间,导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下降,进而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
截至发稿前,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1458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珀莱雅”,主要涉及过敏、发货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