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4000点,“老登”“中登”“小登”股的分化与命运

A股4000点,“老登”“中登”“小登”股的分化与命运

01

“老登股”“中登股”“小登股”

事件的导火索,没有权威报道,据称是一位券商分析师,给某高科技公司做了全年的净利润预测,预测的数字很高,引发了一位投资领域资深人士的质疑。

后续这位分析师就把质疑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并配文说:“买你的白酒去吧,老登”。事件的起因大致是这样,我也看了资深人士公开的那篇质疑文章,确有其事。

随后,投资了“老登股”的投资者,和投资了“小登股”的投资者,在各个投资社群、雪球、微博等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争论和交锋,不过似乎谁也无法说服谁。

这场争论看似是投资理念之争,但我认为,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深层分化。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老登股、中登股、小登股,以及对应投资者的特征。说明下,我这里借用老登股、中登股、小登股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分析方便,并没有冒犯和贴标签的意思。

这种分类方法肯定不严谨,也不科学,但它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超越行业分类的分析框架,能帮助我们从资产特征和增长逻辑的角度,重新理解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我根据目前的市场看法梳理了下,老登股的核心板块,是白酒、地产、煤炭、电力、银行、保险、传统中字头央国企、石油化工等。这些产业处于成熟期,甚至有的已经到了衰退期。我分析,它们的增长逻辑从“成长驱动”转向“价值防御”,核心看点是高股息、低估值,以及行业出清后的龙头优势。

它们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土地财政、人口红利、资源集聚和传统消费文化之上,投资他们的群体,一般是45岁甚至50岁以上的群体,他们往往被认为是信奉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钱”,投资偏好是追求确定性、现金流和低风险。他们尊崇价值投资、偏爱红利策略、追求避险的资金,他们相信“时间的力量”。

中登股,则是医药、军工、新能源、光伏、锂电、电商、平台经济、有色金属等行业的股票。

据我观察,这些产业大多处于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节点,部分领域已经出现“内卷”。它们是上一轮产业升级的宠儿,但这些产业中,很多也面临技术迭代放缓、市场竞争白热化、行业内卷的“中年危机”。投资这些股票的人,年龄一般在35-45岁之间,经历过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的浪潮,信奉“赛道为王”,擅长在产业爆发期捕捉机会。

小登股的核心板块,则是AI、算力、半导体、机器人、量子计算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处于初期,很多公司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甚至它们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

而投资这些股票的多为“新生代”,年龄往往在35岁以下,他们不拘泥于传统估值模型,信奉“想象力比确定性重要”。他们的交易逻辑是“抢跑”,在产业趋势明朗之前,提前将未来几年的发展空间,“折现”成当下股价;而对传统产业,则认为它们“太过稳定”,或者“没有想象力”。

我总体看,这是三种不同时代属性、不同世界观、不同逻辑,在同一时空下的激烈碰撞。

02

“老中小登股”争论背后是分化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穿过现象,进一步谈谈这场老中小登股争论,背后代表着什么。

我认为是一个词,分化。我在之前课程中反复谈过,未来会是一个大分化的时代,而这就是大分化时代的一种具象化的社会缩影,我认为其中至少包含三层分化:

首先显示出的,是不同代际群体在当前环境下的认知分化。

“老登股”的投资者们,他们的青春和事业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建设”时代重合,同时他们经历过几轮潮起潮落,所以更相信积累的力量。因此,他们对那些看得懂、摸得着、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的优势是经历过岁月,但负担可能也是经历过岁月。

“中登股”的投资者们,他们是上一轮“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既经历过“风口之上,猪也能飞”的奇迹,也体验过潮水退去后的裸泳。我理解,他们投资中登股,背后也有“中年不惑”的焦虑——既想抓住下一波浪潮不被时代抛弃,但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无所畏惧。

而“小登股”的投资者们,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成长于代码、算法和虚拟世界中,对新范式、新生态的接受度极高。我分析,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稳定”的执着远不如前辈,而是成长在中国强大后的蓬勃中,他们是“未来信仰”的信徒。

其实在我看来,这场争论没有绝对的对错。老登股投资者,并不是守旧顽固,他们是在保持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敬畏,所以这个“登”也可能是灯光的“灯”;小登股投资者,也不是热衷盲目投机,他们拥有对未来和颠覆性创新的信仰;而中登股投资者的左顾右盼,恰恰是国家转型叠加中年的人生转型之后最真实的写照。

其次,我们进一步延伸,不同群体认知分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同经济叙事的分化。

“老登”叙事,是“稳健”的叙事。

它根植于过去四十年“水涨船高”的时代,白酒社交、地产繁荣、银行的扩张,都是那个时代的注脚。而在我看来,这里面的风险在于,当旧动能减弱,这份“稳健”在追求未来的叙事中,可能被解读为“夕阳”的余晖。

但它的优势在于,经过周期淬炼,这些产业形成了坚固的护城河,高股息和低估值,提供了稀缺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中登”叙事,是“突围”的叙事。

它们曾经是新动能的代表,但技术扩散和资本涌入,迅速将蓝海变为红海。新能源部分领域的内卷、医药的集采压力、平台经济的人口红利消失,都说明它们已经从“成长故事”进入了“竞争故事”。

它们的机会在于,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或全球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但它们的挑战在于,这是一个存量竞争的残酷战场,稍有不慎,便会从“时代宠儿”沦为“明日黄花”。

“小登”叙事,则是“颠覆”的叙事。它们讲述的是未来的故事,AI、半导体、量子计算这些“从0到1”的星辰大海故事,足够激动人心,也因此吸引了一批渴望在财富总量处于弱势下弯道超车的年轻人。

然而,这类股票的风险也如影随形——高估值背后,是技术落地、商业变现的巨大不确定性,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荆棘之路。

最后,这种分化,其实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两种发展模式。

“老登股”所代表的产业——石油、白酒、电力、银行,大多与中国的传统资源深度绑定,比如山西的煤,贵州的酒,山东的工业,北京的金融街。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是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它们代表着一种自上而下的,甚至行政性的结构。

而“小登股”所代表的产业——AI、半导体、机器人等,高度集中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廊,比如深圳,“风投之城”合肥,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技术驱动和资本驱动,目前这些领域虽然已经有了产业新贵,但总体上还是一个群雄逐鹿,甚至“不问出身”的不确定、但极具爆发力的结构。

我不评价这两种模式的对错优劣,因为它们是这个国家的一体两面,比如国家现在强调的“新型举国体制”这个词,就是市场和政府的高度结合。

03

几个未来判断

最后谈一谈我对未来的几个进一步判断。

先说一个总体判断,就是分化将是常态,只要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不变,“老登股”与“小登股”的分化就会长期存在。

然后我再分别讲下对三类股票板块的趋势判断:

对于“小登股”来说,它们是未来的大趋势,但也将面临残酷的“去伪存真”,目前的“小登股”行情,更多是基于“叙事”和“梦想”的估值扩张。

当热潮退去,市场最终会回归到对技术落地、商业变现、真实盈利能力的考验上。届时,相当部分“伪科技”、“蹭概念”的公司将被打回原形,这个过程将比较痛苦。

对于“中登股”来说,机会在于“二次成长”,特别是新能源、创新药等“中登股”,它们的机会不在于回到过去的巅峰估值,而在于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出海扩张、模式升级等方式,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能够成功转型的公司,有望重新获得成长股的估值。

至于“老登股”,价值则在于“稳定器”和“分红源”,现在谈老登股的全面溃败,可能言过其实,其中部分现金流稳定、分红率高、与民生相关的行业,比如部分公用事业、必需消费品,在经济波动中仍然将扮演“压舱石”的角色,也会是中央“稳字当头”要稳住的目标。

它们不适合追求高增长的投资者,但对于风险偏好低、追求稳定现金流的长期资金,仍有吸引力。但指望“老登股”回归昔日的荣光,我认为也不切实际,除非它们能完成“科技化”的蜕变。

我综合判断,未来国家意志将强力引导资本,持续流向“小登股”所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这不仅是产业问题,更是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问题。这意味着“小登股”的波动虽大,但它们的长期趋势与国家战略高度绑定,可能将获得持续的制度性红利。

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交易要看趋势,更要看市场波动,看清趋势只是入场券,而驾驭波动才是胜负手。趋势决定了你“能否坐上船”,但波动却决定了你“会不会被颠下海”,“小登股”注定是一条荆棘的通天之路。

事实上,许多投资者并不是看错了方向,而是在波动中被收割耗损,跌下了牌桌。因此,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交易既要仰望星空,更要敬畏市场,核心是管理好自己的仓位和心态。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看到的是,虽然都自认为是以理性为基础,但终究是性格决定命运。

内容取材于网络:删请联17688087019资讯热门头条|百科知识常识大全|产品信息广告发布 » A股4000点,“老登”“中登”“小登”股的分化与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