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落叶的古道旁,银杏已染上金黄色,这是秋日的湖州西塞山。山脚下的西塞科学谷内,湖州市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产业投资对接会在此召开。11月8日,具身智能产业链头部公司、知名专家学者、资本机构以及咨询服务商受邀参会,共同见证湖州向具身智能企业和人才发出“招贤令”。
具身智能意指拥有物理形态且能够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最强应用”。随着具身智能概念近两年持续火热,上海、杭州等城市纷纷将其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赛道。作为地级市的湖州,如何能在具身智能产业版图中占得一席之地?
湖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潘虹告诉界面新闻,湖州抢占具身智能高地的规划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在分析湖州已有产业基础后作出的战略选择。
“具身智能产业高度依赖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而湖州恰好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基础。”她分析称。
湖州2024年常住人口346.5万人,GDP4213.4亿元,同比增长5.8%。湖州是浙江省五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智能物流装备生产基地之一,全国三大电梯生产基地之一,湖州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绿色环保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集聚了吉利汽车、三一重工、零跑汽车等龙头企业。
湖州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上游的布局已初具雏形,重点聚焦核心零部件环节,集聚了德马科技、诺力股份、牧星机器人等30余家行业代表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湖州引进34个固定投资3亿元以上的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德马科技是湖州本土智能物流装备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已在湖州成立全市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德马科技还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开展智能人形机器人训练和数据采集,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投入相关工作。
诺力股份是湖州老牌叉车企业,该公司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联合研发推出“诺宝II号”,这款具身智能机器人今年8月已亮相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诺力股份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称,“诺宝II号”定位特种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致力于替代高危岗位的人工。此外,诺力机械组建了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联合实验室。

诺里机器人 界面新闻记者杨冰柯拍摄
除了产业基础,湖州还具备具身智能发展的科创实力,当地已设立浙大湖州研究院,以及由浙大负责管理运营的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
“具身智能的关节控制刚好是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的研发重点,这样的科研基础与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完全契合。”潘虹说。
如果说产业基础和科创实力为湖州提供了进军具身智能赛道的入场券,那么清晰的战略则是当地发展这项产业的重要支撑。
湖州市今年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力图构建“1366”的现代产业体系。该体系包括1个先导产业、3大特色产业、6大新兴产业以及6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被确定为唯一的先导产业。
9月12日,湖州发布《湖州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发展重点之一。
“湖州计划依托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承接上海、杭州的具身智能制造或研发的溢出。”潘虹告诉界面新闻,湖州正在建立以国有企业构建具身智能产业基础配套,同时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的格局。
当地市属国企湖州产业集团建立了包括产业基金、应用场景和实训基地在内的配套体系。
湖州产业集团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敏华告诉界面新闻,湖州产业集团的基金总规模超1000亿元,有近450亿元额度可直接投向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湖州产业集团还与鼎晖合作,组建了10亿元的具身智能产业基金。
今年3月,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揭牌,这也是浙江省首个具身智能产业专业化园区。园区主要偏向早期实验室项目,吸引了云深处浙大湖州研究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诺力智能装备全省特种智能仓储物流装备、中科第五纪电池工厂机器人等8个实验室项目。
湖州还将新建吴兴区、长兴县两大具身智能产业园,总规模约1300亩。同时,当地正在建设两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支持具身智能更快走向市场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