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视频创作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不止是各类拍摄设备,轻便小巧的无线麦克风也备受青睐,成为创作者们的热门工具。这从各大厂商竞相涌入、推陈出新频率也逐渐加速的市场环境也可见一斑。而在基础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同设备间的差异也开始基于需求往更精细的场景里延展,虽然看起来仍然大同小异,但实际体验早就不尽相同。

于是我选择目前市面上最具代表性的两款产品——DJI Mic 3 和 MOMA LARK MAX 2——入手,聊聊它们的基本功能和特色亮点,希望能为在两者之间纠结的你提供一些帮助,其次也想经由这些差异,一窥未来视频创作或设备发展的可能性。不过本文并非两款产品各自事无巨细的详尽评测,所以更建议你搭配其它体验内容一同参考。
▍勇敢的精巧集成与保守的灵活多变
工业设计是产品理念最直观的表达。DJI Mic 3 与 LARK MAX 2 在物理形态、佩戴方式和收纳方案上,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径。
DJI Mic 3 的发射器重量(含磁铁、不带领夹)为 16g,将「无感佩戴」作为核心追求,其设计精髓在于通过极致的小巧,让发射器在衣物上几乎隐形,最大程度减少对拍摄画面的干扰。一个精妙的细节是其可拆卸、可旋转的背夹设计,无论正夹还是倒夹,都能灵活调整麦克风的指向,确保最佳收音角度。

DJI Mic 3 背夹可以任意调整麦克风指向
LARK MAX 2 则将轻量化推向了新的极致,发射器(领夹一体式设计)重量仅 13.5 克,综合其功能性几乎是同类产品中最轻。这种极致的轻盈使其佩戴在轻薄衣料上也能避免下坠或拉扯,提供了极佳的舒适度。并且它引入了创新的「悬停夹」设计,替代传统的弹簧夹,提供了更快捷、稳固的安装体验,同时包装内也附带了磁吸夹,提供了多样化的佩戴选择。

虽然两款设备在同类产品中都已足够小巧,但实际体验中仍有细微差异:一个极尽全力在画面中隐于无形,另一个则更致力于无感佩戴,算是初入手时的明显区别。但若是再退一步,比如收纳充电盒,差别就尤为明显了。
DJI Mic 3 的充电盒充分体现了 DJI 诸多产品都有的「集成效率」基因,不仅可以容纳接收器和两个发射器(同时安装防风毛套和可拆卸领夹),还包含了所有关键线缆和磁铁、转接头,大大降低了携带和收纳压力。

而 LARK MAX 2 在收纳功能上则弱不少,仅能收纳接收器、两个发射器和手机接收器,无论磁铁还是防风毛罩都只能额外放置在附赠的收纳包里。但这也不是没有好处,「节省」下来的空间全给了电池,所以在官方提供的数据里,LARK MAX 2 充电盒搭配满电收发器可以提供最高 36 小时的使用时间,对应 DJI Mic 3 则为 28 小时。
于是从这些相对表层的结构设计取向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异化定位已初见端倪。DJI Mic 3 是一款极具「互联网基因」的产品,这体现在它从形态到收纳,都充分洞察了使用者的多场景和轻便需求,优化解决了视频创作者的诸多痛点也勇于突破,例如直接砍掉了发射器上的所有接口,让其仅支持无线连接使用;反之 LARK MAX 2 的「工具属性」则更浓,它关注重量、可拓展的模块化设计和尽可能多的续航时间,依旧保留各种线缆连接使用方式,没有因为讨好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摄录习惯而放弃专业场景的传统工作流。

LARK MAX 2 的 3.5mm 耳机孔和磁吸夹都可模块化拆装
当然无论哪种倾向,都并不意味着谁更胜一筹,毕竟视频创作或收音场景都是千变万化的,便携易用的一体化设计和随需求无限拓展的可能性都是同等重要的两大需求,若技术限制暂无法兼得,那么朝着既定的方向做到极致、差异化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
▍生态融合与全能全面,雄心皆露
如果说产品形态尚不能让你充分确定自己的使用需求,那么要「生态」还是要「全面」,或许会成为撬动你决策的重要因素。
我认为 DJI Mic 3 敢一步迈向「全无线」,很大的底气来自于其 DJI OsmoAudio 连接生态——它使得发射器可与自家产品直接通过蓝牙连接,无需接收器,从而构成一套极致紧凑的高品质内容创作方案。对于已经投身于大疆生态的用户而言,这种无缝的协同工作体验具备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尤其是近期大疆全景和超小型拍摄新品连发,为自己的影像系统构建了强大全能的多场景应用生态,更别说旗下还有从航拍到更专业的严肃影视拍摄设备,想必音画全流程专业工作流已在其产品规划中。

此外,DJI Mic 3 作为小型无线麦克风系统,已能支持最多同时连接 4 个发射器和 8 个接收器,并内置高精度时间码,使其从个人 Vlog 到专业的多机位制作流程都能无缝扩展,何尝不是其「野心勃勃」的征兆。
而从某种程度来说,LARK MAX 2 的产品规划也有异曲同工之势,只是相较来说更「稳扎稳打」一些。
我认为 LARK MAX 2 的定位并非字面意思上的「无线麦克风」,而是试图以「无线」作为切入点,从而打造一套完整专业的音频解决方案,这从其「全能监听套装」版本可以看出。该版本除了核心的收发设备,还包含了 OWS 监听耳机,作为业界首次出现的含无线监听耳机的无线麦克风系统,意味着除了硬件上的适配,从软件到操控连接体验都做了全面优化。除了前文提到的可作为有线领夹麦之外,它同样内置时间码,并兼容各类相机、手机和电脑,从新的技术到旧的工作流,雨露均沾。

所以是投资一套全新且无限趋于成熟的现代化视频创作方案,还是保守地选择在大部分场景下都能游刃有余的收音系统,这或许是 DJI Mic 3 与 LARK MAX 2 眼下最显著的差异化卖点。
▍最后:智能自动化与精细化控制的抉择
DJI Mic 3 和 LARK MAX 2 两款产品均提供了 32-bit 浮点内录这一终极音频「安全网」,能捕捉极为宽广的动态范围,确保即使收音过曝,也能在后期制作中得到恢复。其它方面如传输距离等虽有数值上差异,但考虑到摄录现场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我也并无极致全面的测试条件,所以就不从这些性能方面对两者作对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其他更专业的评测内容。
不过两者在音频处理逻辑上稍有不同,简单来说,我认为 DJI Mic 3 倾向于智能自动化,而 LARK MAX 2 尽管细致优化了诸多操控体验,但同时也想尽可能保证使用者的绝对控制权。但这仅是我的主观感受,不代表产品的最终表现,更无优劣之分。
具体来说,DJI Mic 3 引入了两种智能增益调节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音频录制的技术门槛。自动挡为音量起伏剧烈的户外场景量身定制,能有效防止爆音;而动态挡则更适用于相对安静的室内环境,能自动均衡响度。此外,系统还内置了三挡音色预设(常规、饱满、明亮),让创作者可在机内直出具有特定风格的人声,缩短后期制作时间。

而 LARK MAX 2 虽然同样具备自动增益控制功能,确保音频不会削波或失真,但还是以「原声」为最终目标。它旨在利用 AI 智能识别人声频率并予以增强,同时滤除干扰,提供更自然、更清晰的收音效果和人声表现。其理念更侧重于提供一个纯净、高品质的音频基底,供创作者在后期进行个性化处理。与此同时,它还提供了 20 档的 AI 降噪深度调节,每档精确至 1dB。
于是尽管两款产品都能提供极佳的收音效果,但在不同理念的支撑下,DJI Mic 3 试图成为一款门槛更低、甚至无后期顾虑的现代化收音设备;而 LARK MAX 2 则将「忠于原声」作为技术基石,能开箱即用,也周全兼顾了不同风格创作者的音频处理习惯。而从更广泛的音频市场来看,我想这或许会是未来所有同类产品最鲜明的两条发展路线。
无论如何,DJI Mic 3 与 LARK MAX 2 都是目前市面上你能买到最好的无线麦克风产品之二,它们在性能和体验上难分伯仲,区别只在深藏产品底层的设计哲学和理念,谁更能与你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愿景产生共鸣,那么它就是对你最好的那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