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蓝血创作组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培训咨询顾问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蓝血私塾 点击进入>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位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企业家,其领导哲学更是充满了东方智慧的玄机。在众多关于任正非的轶事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EMT会议调查和英国记者的尖锐提问。
某一次,在华为EMT(执行管理团队)会议上,轮值CEO临时插入议程,发放了一份问卷,询问高管们是否认为任正非懂技术、财务、营销和管理。结果显示,他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得零票,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懂技术;也没有人认为任正非懂财务。甚至还有人补充说,他连自己的钱都管不好,所以他不懂财务;有人说,老板谈单子谈一个砸一个,所以也不懂营销。只有管理一项勉强获得一票(疑似他自己)。
后来,一个英国记者在采访任正非的时候提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说,据说你不懂技术,不懂财务,不懂营销,也不懂管理,那华为为什么需要你?你对华为的价值是什么?任正非听完后哈哈大笑,他回答了两个字:“浆糊”。译员翻译为“胶水”。任正非加以纠正:浆糊是浆糊,胶水是胶水。然后花了一些时间给记者讲浆糊是如何炼成的,最后终于把记者弄“浆糊”了。记者问:您讲的是经营管理的哲学吗?任正非回答:Yes,你太聪明了,这就是我的经营管理哲学。
这一“浆糊哲学”不仅源于任正非的个人经历,也体现了他在华为三十余年发展中的核心管理智慧。华为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其成功离不开这种“浆糊”精神的支撑。任正非多次强调:“我什么都不懂,我就懂一桶浆糊,将这种浆糊倒在华为人身上,将十几万人黏在一起,朝着一个大的方向拼死命的努力。”这种哲学的核心在于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强调通过保护每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形成一个高效的集群战斗力。
01
“浆糊”哲学的内涵与起源
任正非的“浆糊”哲学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源于他长期的商业实践和反思。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任正非从一名军人转型为企业家,经历了公司初创期的艰难和高速增长期的挑战。他曾公开表示,自己不懂技术、不懂财务、不懂营销,甚至不懂管理,他直接将会议调查结果拿来用了。然而,正是在这种“无知”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领导模式,将自己定位为“粘合剂”,而非“发动机”。
“浆糊”的比喻形象生动:就像传统手工制作中用浆糊粘合纸张一样,任正非的角色是将分散的个体——工程师、营销人员、管理者等——黏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哲学的核心元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和共有共享。首先,价值创造是基础。任正非强调,华为的成功来自于全体员工的努力,他说:“这个功劳是十八万员工建立的,不是我一个人建立的。”这反映出他对创新和生产力的重视,华为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其次,价值分享是关键。他多次提及“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这体现在华为的股权激励机制上,公司将股份分配给员工,形成一种“共有共享”的文化。最后,共有共享是哲学的灵魂,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利益,强调情感和目标的统一。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这个哲学的核心就是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形成一个集群,这个战斗力是很强的。”
这种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任正非的个人经历。早年,他在军队服役,养成了集体主义和服从大局的思维方式。进入商界后,华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内部管理问题,任正非意识到,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他借鉴了西方管理思想,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即责任”,但更注重东方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将其本土化。记者采访中的“浆糊”回答,不仅是机智的幽默,还体现了他的谦逊和战略智慧。通过承认自己的“无知”,他避免了领导者的光环效应,转而激发团队的自主性和凝聚力。
从哲学层面看,“浆糊”哲学体现了存在主义和系统论的元素。它承认个体有限性,但强调通过连接形成更大的系统效能。任正非的表述中,“胶水本质就是哲学”,暗示这是一种元管理模式,超越具体技能,聚焦于组织文化的构建。这种哲学在华为内部被广泛传播,成为公司价值观的一部分,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保持韧性。
02
在华为实践中的作用
“浆糊”哲学在华为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公司从一个地方性企业成长为全球巨头。华为的文化建设是这一哲学的最直接体现。公司强调“狼性文化”,即团队协作、拼搏精神,但这并非简单的激励,而是建立在共享基础上的。任正非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命运绑定。数据显示,华为的员工持股比例高达99%,这不仅提高了忠诚度,还激发了创新活力。例如,在5G技术研发中,华为汇聚了全球顶尖人才,通过“浆糊”精神,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创新集群,领先竞争对手。
在管理实践中,“浆糊”哲学帮助华为应对了多次危机。2000年左右,华为面临财务困境和市场竞争,任正非没有依赖个人权威,而是通过内部沟通和共享机制,凝聚员工共识,实现了逆转。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公司内部一度动荡,但“浆糊”哲学的传承让员工团结一致,聚焦核心业务,维持了增长势头。任正非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我手里提着一桶浆糊,将十八万员工团结起来了。”这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不干预具体决策,而是通过文化粘合,确保组织向同一方向努力。
此外,“浆糊”哲学在全球化战略中显露威力。任正非表示:“现在我又提到这胶水到加拿大来了,也要浇到加拿大你们这些伟大人物身上,把全世界的科学家紧密连接成一个群体。”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华为通过收购和合作,构建了全球研发网络。共享哲学的核心——价值分享——在跨文化管理中尤为重要,它帮助华为吸引和保留人才,避免了文化冲突。例如,在非洲和中东市场,华为的本地化策略正是基于这种共享精神,尊重当地贡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03
与其他管理哲学的比较与批判
任正非的“浆糊”哲学与西方管理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也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或德鲁克的知识管理,“浆糊”更注重情感和共享层面,类似于日本的“和合”文化,但它与乔布斯的个人魅力驱动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乔布斯强调visionary 领导,个人决策主导创新,而任正非则将自己降为“浆糊”,强调集体智慧。华为的成就表明,在大规模组织中,粘合剂式领导可能更有效,尤其在知识密集型行业。
从批判角度看,“浆糊”哲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它促进了公平和动力,减少了内部冲突,提高了组织适应性。任正非的谦逊态度(如拒绝个人荣誉)也提升了企业形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然而,缺点同样值得注意。过度依赖文化粘合,可能导致创新乏力。如果所有决策都需要共识,敏捷性会受损。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浆糊”哲学面临文化多样性挑战。华为在海外扩张中,曾因管理风格与本地文化冲突而遭遇挫折,这提醒我们,共享机制需要适应不同环境。
更深层地,“浆糊”哲学隐含着对资本主义批判。它挑战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传统,转向利益共享,这在当代共享经济中颇具启发性。类似于开源软件运动,华为的模式强调“集群战斗力”,这在AI和大数据时代尤为相关。但它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软权力”,在竞争中通过文化控制维持优势,值得企业警惕潜在的伦理问题。
04
当代商业环境中的启示
在当今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环境中,“浆糊”哲学的 relevance 日益突出。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和全球竞争,传统层级管理已不足以应对。任正非的共享哲学提供了一种路径:通过价值创造和分享,构建弹性组织。特别是在人才争夺战中,“浆糊”精神能吸引多样化员工,形成创新生态。例如,腾讯和阿里等中国企业,也在借鉴类似模式,推动内部创业和共享。
此外,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浆糊”哲学呼应了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华为的绿色技术研发和员工福利体系,正是基于共享价值的体现。这为企业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不平等的工具。同时,在地缘政治紧张下,任正非的全球化视野提醒我们,跨文化粘合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总之,“浆糊”哲学不仅是任正非的个人智慧,更是现代管理的一次创新。它强调,领导力在于连接而非控制,在于共享而非独占。这对当今企业领导者具有深刻启示:在一个互联的世界,构建“浆糊”般的文化,或许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05
结 语
任正非的“浆糊”哲学,源于一个简单的比喻,却承载着深刻的洞见。它将领导者从英雄 pedestal 上拉下,定位为组织粘合剂,强调通过价值创造、分享和共享,凝聚集体力量。华为的成功印证了这一哲学的效力。
最终,任正非的谦逊和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炫耀专长,而是激发潜力。就像他所说:“这个哲学要粘结全世界优秀的人。”在未来,企业若能借鉴“浆糊”精神,或许能打造更具韧性的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