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红星发展(600367.SH)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优化和提升。
11月3日晚间,红星发展公告,公司拟在现有土地上新建2万吨/年高纯硫脲项目,拟投资金额为1.49亿元。本项目建成后,公司原有1万吨/年硫脲生产线将停止运行。
红星发展表示,本次新建项目是公司落实既定发展战略与实现设备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旨在加速业务向高端化、定制化与服务化转型升级,为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红星发展多年来围绕钡盐、锶盐和锰系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除钡盐产品,还涉及提纯加工电池级碳酸锂以及副产品硫磺、硫脲、硫化钠的生产、销售等。
红星发展现金流较为充足。截至2025年9月末,其货币资金达9.03亿元,资产负债率仅16.63%。
拟1.49亿元加码高纯硫脲项目
11月3日晚间,红星发展发布公告,公司拟在现有土地上新建2万吨/年高纯硫脲项目,拟投资金额为1.49亿元。本项目建成后,公司原有1万吨/年硫脲生产线将停止运行。
据悉,现有碳酸钡生产线可以为新项目生产稳定提供高纯度的硫化氢,相对于石化行业副产的硫化氢能够有效降低原材料石灰氮消耗,且降低滤渣产出量,提升产品质量。
红星发展表示,本次项目主要为加快推进公司设备升级改造,提升公司硫脲产品市场占有率,紧跟国家鼓励的智能制造新方向,在上游钡盐副产的硫化氢尾气综合利用的绿色环保模式基础上优化产业升级,实现生产智能化和产品的高端化。本项目属于在原有硫脲生产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换代,进一步实现特色化工产品高端化,同时提升硫脲生产科技创新驱动力,促进传统硫脲生产化工转型升级,提升硫脲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红星发展现金流较为充足。截至2025年9月末,其货币资金为9.03亿元,而短期借款为4103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85.3万元,资产负债率仅16.63%。
与此同时,公司核心技术主要研发模式为自主研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国内外专利77件,其中:发明专利29件,实用新型专利48件。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6268万元,同比增长34.94%。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增长86.78%
公开资料显示,红星发展成立于1999年,2001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多年来围绕钡盐、锶盐和锰系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
业绩面上,2020—2024年,红星发展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78亿元、25.4亿元、28.53亿元、21.97亿元、21.97亿元,同比变动-9.57%、54.38%、12.33%、-23.01%、0.01%;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10万元、2.94亿元、2.15亿元、2645万元、8908万元,同比分别变动-26.31%、432.89%、-26.83%、-87.69%、236.77%。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6.09亿元,同比下降0.14%;归母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增长86.78%。
据悉,上半年,受原材料供应紧张及市场需求影响,公司碳酸钡、硫酸钡、电解二氧化锰、硫脲产销量同比减少,公司合理调节产能,导致销量下降,但适时调整销售价格,销售价格同比增加,增加了公司利润。到了第三季度,下游行业供需变化,公司及子公司主要产品硫酸钡、碳酸锶及硫磺等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增加;碳酸钡、硫脲(含精制、高纯品)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行业竞争加剧,价格同比下降。
目前,红星发展及子公司大龙锰业碳酸钡产能29万吨/年,产能和产量位于行业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