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腹泻、脱水送医”。近期,沈阳师范大学东区多名学生出现的不适症状,最终指向一场由水质污染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9月7日,沈阳疾控中心通报确认:该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截至当日17时,累计报告胃肠炎症状者达2087人。
回溯事件脉络,隐患早有预警。自8月31日开学返校后,学生便陆续反映出现腹泻、呕吐症状:有学生自述9月2日症状加重至脱水急诊,同宿舍3人集体 “中招”,有人需靠药物控制,严重者出现喷射性腹泻与发烧;更关键的是,开学初期就有学生明确反馈“开水有铁锈味、水色浑浊”。而校方对此的回应,仅是8月21日发布的一则“多放水至清澈即可使用”的公告,将异常水质简单归为“常见现象”,未启动任何实质核查与处理。而类似的“水质提醒”在今年2月就曾出现,长期存在的水质问题始终未被真正重视,最终为诺如病毒的滋生与扩散埋下伏笔。
诺如病毒在封闭环境容易暴发,但水源性大规模感染暴露出基础设施管理的漏洞。对学生反复反馈的“小问题”视而不见,将“常态化提醒”当作“问题已解决”,本质是对公共健康责任的懈怠。目前,病毒污染路径仍待进一步调查,但比“追溯原因”更重要的,是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校园公共卫生防线,不能依赖 “事后补救”,而需建立“事前预警、事中响应、事后复盘”的全链条机制。